时间: 2025-04-11 17:21:37 | 作者: 中国传统医疗器械
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之“”2025年1月月度人物候选人网上评议环节真正开始启动。经广大群众热情推荐线索、各省(区、市)卫生健康委认线位候选人接受评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及“健康中国”新媒体平台进行“
陈桂娥,女,1968年1月生,现任贺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2023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2022年获尼日尔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尼日尔共和国卫生荣誉勋章,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称号。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深入基层,持续关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分布、公立医院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水平发展不断建良言、献良策。
“诊断治疗,影像先行。”陈桂娥说,影像医生就是临床医生的“眼”,外科手术中的“GPS”。如今,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影像检查,很大一部分疾病的药物或者手术治疗都需要影像医生的精准诊断。“如何做出最准确的影像诊断,是我们每天都在考虑的事。”一名27岁男性因刀伤致左胸部疼痛流血而被送到急诊,医院畅通绿色通道,CT室“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明确患者需要急查“胸部CT+骨三维成像”。影像医生需要在10分钟内完成检查,15分钟之内诊断明确:心脏包膜有累及!病情危急,急送手术室,胸部外科医生给予“气管插管全麻下开胸探查术”,将患者从死神手里抢救了回来。
“同病异影,异病同影”。想要精准诊断并不是特别容易,影像医生需要有全面的临床知识、影像专业相关知识以及临床经验。陈桂娥表示,在利用医学影像为患者做检查的过程中,每个部位少则1幅图,多则几百上千幅图,每一幅图片的每一个角落都要看到,努力找出病变,不遗漏任何蛛丝马迹。遇到疑难病例,陈桂娥会主动向患者追问病史,不厌其烦地观察既往的检查结果,再根据病情变化综合判断,尽量给临床医生诊疗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拍片、读片、写报告……每天周而复始地围着电脑打转,从医30余年的陈桂娥从未感到枯燥。“看似枯燥的工作,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因为影像内容千变万化。我们在读片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疑难病例,从而促使自己去解答、去求证。”陈桂娥说,每当自己的诊断能准确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的佐证和帮助时,都会很有成就感。
2017年1月,陈桂娥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作为中国(广西)第19批援尼日尔医疗队10名队员中的一员,毅然踏上了援非之路。在尼日尔一年多的时间里,陈桂娥克服了对自然环境、缺医少药的医疗条件等种种不适,成功完成了放射科的科室规范化建设和相关设备的调试,为中国援建的尼日尔综合医院开业筹备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积极与尼方各部门做沟通协调,与尼卫生部门协商工作14次,与尼方院长及医院商谈70多次,以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他们的信任。”陈桂娥说。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陈桂娥还在心理医生、“战地记者”、厨娘等多个角色之间自如切换。她给中国驻外机构人员开设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课程;她捕捉一线素材,撰写援外通讯报道;在医疗队里大部分队友患疟疾时,她端起锅勺当起了厨娘,为了改善队员的伙食,和队友们一起在驻地边上捣鼓出一片菜园子,琢磨怎么种出好的瓜果蔬菜。
2017年3月14日下午,全体队员正在开周例会,医疗队驻地门诊部迎来了一位右手吊着绷带的男子,45岁的AKPALE,他是当天上午由两名家属陪同,乘飞机专程从科特迪瓦到尼亚美找中国医生拆线的。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术后拆线,但他却从千里之外来到尼亚美寻找中国医生。
2022年9月,第19、20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尼日尔共和国卫生荣誉勋章授勋仪式在南宁举行,尼日尔驻华大使塞尼代表尼日尔总统向医疗队全体队员颁授勋章,陈桂娥获得尼日尔共和国卫生荣誉勋章。
202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陈桂娥提交了《关于加大扶持广西壮药、瑶药高水平发展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支持广西提高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的建议》等4份议案,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水平发展建良言、献良策。“这是一份神圣的使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陈桂娥说,得知自己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后,她立即全方面了解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义务,通过参加培训学习,阅读相关书籍、报纸杂志,通过走访、电话、微信等方式开展各种调研活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积极收集材料,才最终形成了这4份建议。
陈桂娥在参加在桂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年中专题调研活动时,积极围绕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水平发展”主题,到来宾、柳州、桂林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助力自治区党委、政府解决经济发展中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自治区党委工作安排贯彻落实。
“下一步,我将持续关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及公立医院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认真履职尽责,不断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助推医疗卫生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陈桂娥如是说。
范枫,女,1987年生,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东兴镇卫生院中医科护士长。作为卫生院一名少数民族医护人员,范枫在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为家乡父老乡亲的健康贡献力量。从业16年来,范枫见证了边境村镇医疗条件的改善,也用坚守和责任守护着祖国南大门群众的健康,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尊敬。她曾获2021年度东兴镇卫生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2022年度获得东兴镇卫生院优秀护士,2023年获广西第一届最美医务工作者。
滨海而居的京族是海洋民族,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万尾、巫头和山心,与越南隔海相望。范枫就出生在这个独弦琴琴声悠扬的半岛上。她始终将认真、敬业、热情贯穿于卫生健康工作中。
小时候,家里长辈常说:“学医好,将来万一有事不仅仅可以给家人专业的照顾,还能帮助更多的患者减少病痛,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带着这份懵懂的愿望和期许,她踏上了漫漫学医之路。从卫校毕业后,她回到了家乡卫生院工作,服务过的患者有同村的阿婆阿叔、有隔壁村的大哥大姐、有孩子的同学、也有外地的游客……看着患者经过治疗露出的笑容,她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份职业的意义。
“用心、用情为每一位患者服务”是她平时开展中医护理工作坚持的宗旨和理念,“传播健康理念,提升健康水平”是她给自己的护理工作定下的长期目标。范枫所在科室主要负责刮痧、火龙罐、艾灸、脐灸、督脉灸、穴位贴敷等多种中医特色护理工作,在做护理时,她会再三嘱咐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小习惯;康复随访时,她会给患者详细讲解需要注意的几点和日常护理知识;开展传染病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时,她会反复叮嘱患者家属做好日常的预防。
从一名普通护士到中医科护士长,她双脚走遍边境的村村寨寨。除日常在科室的工作外,她还会和同事参加下乡义诊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特殊人群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枫说:“在下乡入户时,我们都会受到群众热情而质朴的接待,特别是到群众家中提供医疗服务时,他们都会为我们医务人员斟满茶水,还会仔细擦干净椅子桌子,也会非常积极努力配合询问和检查,特别感动。”群众的这份信任和感谢,让范枫心里感觉沉甸甸的,但这也正是她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面对疫情,作为一名医护工作人员,范枫毅然选择了逆行。东兴地处边境,为防止疫情输入,范枫闻令而动,主动参与入境人员隔离酒店的医疗保障和核酸采集工作,有时在隔离酒店一住就是半个月。她和同事们24小时不间断轮转轮换,努力为隔离人员提供周到细致的医疗服务。
“我有父母也有孩子,但首先我是一名医务人员,我有我的职责。”范枫的爱人是一名乡镇干部,自从2021年8月份抽调到东兴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夫妻两人都需全身心参与疫情防控工作。难以顾及家庭,家里两个小孩只能留给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照看。东兴突发严重疫情时,需就地组建临时方舱医院,关键的时刻,在急需医务人员到疫情防控前线的时候,范枫在爱人的全力支持下,向指挥部递交了请战书,主动要求到临时方舱医院参与医疗救治工作,面对高风险的环境,她无所畏惧,一干就是42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如何当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也成为范枫新的目标。
作为中医科护士长,在科主任外出进修的情况下,为全面落实发展中医特色康复理疗项目,发扬中医文化精神,范枫主动担当,克服困难,带领科室大力开展针灸、推拿、按摩等传统中医药适宜技术,重点运用针灸、脐灸、督脉灸、药线点灸和中药调理等技术,临床上针对患有面神经麻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疾病、不孕不育、子宫内膜异位等症状的患者开展针对性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深受群众的认可与好评。
“这十几年尤其是近10年来,我见证了京族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也见证了人民群众在就医方式上的转变。现在,大家享受着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化卫生室建到了家门口,看病更方便。我很骄傲生在这个时代,也很荣幸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一丝奉献,继续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范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