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私域直播“割老”骗局 隐蔽欺诈链锁定老年人

时间: 2025-08-08 10:11:10 |   作者: 一次性医疗用品

  家住吉林省某市的李阿姨今年66岁,她展示了在直播间和线下养生讲座购买的商品,包括30多瓶保健品,消费约7000元;海参十盒,消费两万元。李阿姨表示,自己被诱导进群领红包,听老师讲课后相信这一些产品能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尽管退休金有限,但她认为这些投资对健康有益。

  每天下午3点10分,李阿姨准时点击微信群聊中的直播链接,观看名为“H8百姓驿站”的直播。主播自称某航天馆杨主任,极力推销一款“航天鞋”,声称鞋内植入了钛核磁芯片,能释放能量波保护脚部。去年以来,李阿姨线上线下购买了大量保健品和生活用品,总价已达数万元,但并不清楚自己正遭遇“私域”直播围猎。

  这种骗局通常以“免费身体检查”、“养生讲座”为幌子,通过线上课程、线下门店、社群活动锁定老年人群体,以“拉人头奖励鸡蛋”、“连续听课领红包”等手段实现社群裂变,诱使老年人购买高价药品、保健品,甚至诱导他们成为诈骗链条的“推销员”。

  一次买菜回家的路上,李阿姨被人引导到一家名为“一分利生鲜超市”的门店,扫码加入微信群。群主每天分享直播链接,只要看直播回答问题就能获得积分、优惠券、领红包。这些积分和优惠券可拿来购买店内陈列的保健食品或小家电。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社群看似随意,实则组织严密。一些通过线上渠道进入“私域”直播的老人还会受到“一对一”专人“照看”。王女士家里的老人每天接到视频电话连线,对方态度亲切,询问身体健康情况,夸赞老人。后来,王女士发现家人遭遇了骗局。在以“养生科普”为主题的“私域”直播间内,不法商家夸大产品功效,甚至虚构出“抗癌”、“延寿”等疗效,以高出同类商品数倍的价格销售保健品。

  多位专家这样认为,“私域”直播骗局精准抓住老年人情感空虚、渴望健康、信息差大等特点,构建起一套“围猎体系”。首先,不法分子通过利益诱导筛选对养生有兴趣的老人,建立封闭型“信任圈”。其次,借助技术方法将目标群体从短视频平台等“公域”拉进“私域”,绕过主流平台的监测和审核。最后,通过熟人裂变传播,利用社交属性强化欺诈效果。

  在调查中,不少受害者和家属反映,在“私域”直播领域遭遇骗局后,维权难度很大。很多在线直播公司主体在外地,属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具备跨区域管辖权。由于“私域”直播没有实体店铺信息,投诉过程中还会遇到无法登记的情况。

  受访律师认为,消费者无论是向监管部门投诉还是通过法律手段维权,都会被要求提供完整证据或具体线索。“私域”直播“一次换一个链接”的模式加大了消费者的取证难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红勃表示,“私域”直播中,平台方常以“技术服务商”自居,规避销售责任,导致消费者维权时常陷入困境。

  面对“私域”直播沦为“割老”重灾区的问题,多位专业的人建议从技术、监管、社会关怀等方面施策,让“隐秘的角落”无处藏身。平台层面要明确“私域”直播平台的审核义务,留存直播录像,实时监测违规内容。社会层面需提升老年人防骗意识,通过社区开展“反诈课堂”等活动,揭露直播骗术套路。同时,加强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确保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近日,一种名为“藏乌梨”的黑色水果在市场上走红,商家宣称其为高原特产、富含花青素,售价高达30元一个。然而,调查发现这种“黑梨”实则是普通梨经高温烤制而成,成本不足2元。不仅欺骗消费者,还可能危害健康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通报称,自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涉婚介行业犯罪案件1546件。通报揭露了当前婚恋市场存在的“假婚介”、“假身份”、“跨国黑中介”和“平台引流诈骗”等四大乱象

  下载一个App,在网上“云认养”黑猪、牛羊、梅花鹿等,就能每月获得高额返利,稳赚不赔。

  “健康指导老师”通过电话会诊,一番忽悠后让老年人高价买药。这种新型保健品电话销售诈骗中,嫌疑犯冒充正规保健品公司客服、医疗专家,为购买过保健品的中老年人诊疗,并高价推销药品。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正在处理的一起案件揭示了这一诈骗链条

  起底假高富帅直播求打赏骗局。央视起底假高富帅直播求打赏新骗局,成都李女士刷到乐善好施的网络主播刘阿乐,直播间里他随手转账万元帮粉丝解决困境。接二连三地向几名网友“扶危济贫”,让李女士对这名网络主播多了几分信任与敬佩。...

  没有网购却突然收到一份神秘的快递,拆开后发现是一份“中央的”,只要加入群聊就可以申领最高280万元的“扶贫资金”